最新网址:www.xbiqugu.net
    赵兴散学后,回到书房,看着书桌上堆积的扎子,就头大如牛。

    花了一个多时辰,把当天的扎子看完,赵兴伸了个懒腰。

    “殿下,晚膳已经好了,先用膳吧。”三水提醒道。

    “嗯,孤确实有些饿了,你让人把晚膳送书房来吧,孤就在这吃。”赵兴说道。

    “是。”三水应了一声,吩咐了下去。

    不一会,晚膳被送了过来,赵兴用了晚饭后,去花园散了一会步,回到书房继续看起了扎子。

    最开始赵兴看扎子的时候,以为这些扎子里说的都是一些国家大事。

    后面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
    地方官员有很大的自主权的,多数事情几乎不需要上奏。

    而需要上报中枢处理的事情,许多各部门直接就处理了。

    真正需要上报给皇帝的其实没有那么多。

    很多人看到这里,是不是觉得皇帝每天需要看的奏章不多?

    其实不然,按照规矩,地方官员不管有事没事,定期都需要上一个扎子。

    扎子的内容是向皇帝陈述地方的情况。

    最开始赵兴看的很认真,以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了解地方的情况。

    但是仔细看了一些后,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。

    那些地方官员的扎子,基本都在吹嘘地方上风调雨顺,百姓怎么怎么安居乐业。

    要是光看这些,大宋天下绝对说是河清海晏,天下太平。

    然而可能么?

    因此后面他看扎子先粗略看看,对于这种陈述扎子,直接丢一边不看了。

    赵兴随手拿起一個扎子,展开一看,是去年十月初的。

    内容好像是官员下乡巡视,看到这里,赵兴就没兴趣了,刚准备合上丢到一边,眼睛余光看到了两个字,连忙仔细看了起来。

    这份扎子竟然是盛紘写的,当然了,他之所以细看,并不是因为扎子是盛紘所写,而是上面的内容。

    扎子中写着,扬州下辖的几个县,在入秋后几乎没怎么下雨,县令下乡巡查,发现乡间土地里蝗虫遗子有点多,认为来年有蝗灾之患,奏请在扬州实施以蝗易粮。

    水灾、旱灾和蝗灾是古代最严重的自然灾害。

    这三种自然灾害,在古代发生频繁,而且能影响到粮食产量。

    民以食为天,更别说在粮食产量低下的古代了。

    因此防范水灾、旱灾和蝗灾便成为了历朝历代一直在做的事情。

    古人也有这自己独特的智慧,长久受到蝗灾的袭扰,慢慢的摸索出一套防范蝗灾的办法。

    宋朝时期,人们意识到鸟类、蛙、蟋蟀、蛾甚至寄生小虫等都能吃蝗虫,因此颁布“禁捕蛙令”来保护这些天敌。

    人们还发现蝗虫不喜欢接近麻类以及各种豆类植物,因此有意识地多种植这类作物以对付蝗虫。

    古人也知道夏秋两季是蝗虫产卵的季节,古代虽然没有后世科技发达,弄不清蝗虫产卵所需要的环境。

    但是古人根据每次蝗灾发生的情况,也能摸索出大致的情况。

    每次蝗灾发生,都是夏秋之季少雨,甚至干旱。

    因此朝廷有规定,一旦出现夏秋少雨的情况,官员就要下乡巡查,若是土地里蝗虫遗子(虫卵)较多,就需要上报朝廷。

    朝廷会通过以蝗易粮的办法,鼓励百姓去挖蝗虫卵,和官府换取钱粮,来遏制蝗灾的发生。

    然而对于这份扎子,尚书台的批复是扬州附近的州县并没有上报这种现象,只是个例,成不了气候,不必在意。

    父皇批阅后,只写了一个阅。

    这种批复就是说他看过了,赞同相公们的决断。

    赵兴翻找了一下扬州周边州府在这个时间前后送上来的扎子,果然这些扎子都没有提过。

    若是光从这些扎子来判断,确实像是个例。

    但他可是穿越者,赵兴记得清清楚楚,盛紘刚入京参加早朝的时候,早朝上确实提到了江南数州有发生蝗灾的迹象。

    “这些人真是该杀!”赵兴心里十分恼怒。

    扬州上报了,附近的州府却没上报,显然是那些官员根本没有按照朝廷的要求下乡巡视。

    甚至有可能那些官员已经察觉了,却没有上报。

    因为当时正是三年大考的时候,一旦证实有蝗灾之患,这些区域的官员不可能有所调动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对当地熟悉,能够更好的做好防范蝗灾的工作。

    若是此时调动,换个连地方都不熟悉的官员过去,还怎么主持防范蝗虫?

    不管是渎职,还是为了升迁而隐瞒了这件事,在赵兴看来,这些人都该死。

    江南可是大宋产粮重地,蝗灾一起,及时控制住还好,一旦没有控制住,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,问题就十分严重了。

    要不是现在宫门关闭,赵兴都准备入宫了。

    因为此事,晚上赵兴失眠了。

    第二天起来后,他洗漱完,就带着那份扎子入宫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儿臣拜见父皇!”赵兴行礼道。

    官家摆了摆手道:“今日也不是休沐,你怎么一大早跑宫里来了?”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昨晚看了一个扎子,夜不能寐。于是便一大早入宫求见父皇。”赵兴说道。

    “扎子?”

    官家一怔,他仔细思索一番,并没有想起近日出现了什么大事。

    “父皇,您看看这份扎子。”赵兴把手里的扎子递了过去。

    官家接过一看,微笑道:“朕还以为什么事呢。当时扬州通判尚在汴京述职,这封扎子是底下县令报给他的,他不敢忽视,就写了一封扎子上报。朕看了扬州附近州府的扎子,并没有这种情况发生。想来是扬州下面几个县的县令第一次处理这种情况小题大做,扬州通判又不知道情况。”

    “父皇,蝗灾之事如何重视都不为过。儿臣认为应当派人去扬州及附近州府巡查。如今还未开春,百姓尚未春耕。若是真有出现蝗灾之像,也可号召百姓除蝗虫。”赵兴说道。

    “福儿,这样有些太小题大做了。扬州富裕,百姓养鸡鸭的不在少数。扬州一地就算蝗虫多些,鸡鸭和飞鸟、蛙蟀都是以蝗虫为食,成不了气候的。要是真照你说的做,不仅劳民伤财,百姓愚昧,不明情况下,引得人心惶惶。”官家说道。

    “父皇,就算不派人下去巡查,也要勒令扬州及附近州府的官员巡查一番,上报一下情况。”赵兴急道。

    他虽然知道江南有蝗灾发生,却没办法跟父皇明说。

    “好了,这件事朕心里有数。算算时间,距离扬州通判到京赴任,也就剩下半个月时间了,近期盛卿就该抵京了,到时候朕召他来,问问情况。”官家毫不在意道。

    赵兴张了张嘴,既然盛紘马上要到汴京了,江南蝗虫成灾的消息应该也快报上来了,也不急于这点时间了。


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:http://wap.xbiqugu.net,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,无广告清新阅读!

章节列表 转码阅读中,不进行内容存储和复制